热门搜索:网页游戏 火箭球赛 热门音乐 2011世界杯 亚运会 黄海军演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综艺快报 >> 内容

以文化人,文化生活美起来

时间:2016/8/22 9:20:21 点击:

——哈尔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巡礼(下)


0

  本报今推出《冰城夏都 美在乡村——哈尔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特刊》

  乡愁是割不断的情感纽带,也是抹不去的成长记忆。每个现代人的内心深处,都有一个割舍不掉的田园梦。

  作为一个以“大城市大农村”为特征的北方都市,哈尔滨更试图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突破口,守护乡村与城市人共同的文化根脉。一场覆盖全哈尔滨1800余个行政村的文化助力工程,一直在持续进行中。

  公共文化设施进镇入村、扶持村民自办文体活动、强化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……黑土乡韵风情被大力保留、提升与传承。它们极大地丰富着数百万农村群众的精神世界,也让乡村激发出更大的发展活力。

  公共设施进镇入村,重塑乡村文化气质

  乡村触手可及的文化资源,在向城市靠拢。近年来,哈尔滨市以中心村为重点,通过整合基层设施资源,形成了进镇入村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一批文化广场、文化大院、综合文化站等陆续涌现。

  至去年10月,全市农村已建成文化礼堂280个、文化广场647个、文化大院327个、乡村学校少年宫177所;农家书屋达到1883个,实现行政村全覆盖。

  双城希勤满族乡爱德村村民刘文满吃完晚饭后,习惯到德文化广场去下会儿棋。广场里健身器材、棋牌室、图书室等各类活动设施一应俱全,这里已成为村民们闲暇时间的集聚点。据爱德村相关负责人介绍,过去农闲时一些村民会聚在一起玩牌、打麻将,时间久了引发家庭矛盾和社会治安等问题。2011年政府投资180万元,在一片闲置土地上建设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。

  四年多时间里,村民象棋队、广场舞队、文艺爱好者队等在这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,村民们甚至创办起《乡音》农民诗刊。2013年,德文化广场被中共中央宣传部、文化部等评为全国优秀文化广场。

  遍地开花的农村文化公共服务设施,让乡村文化生活品质逐步提升,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。

  延寿县春江文化大院建在青川乡兴隆村街北屯的田间地头,来这里看书、借书已成为村里的时尚。青川乡北顺村农民于刚家的果树结果率很低,在文化大院,他偶然间查阅《果树栽培技术》后改变了管护方法,第二年10亩果树喜获丰收……由于极贴地气的科普与文化传播功能,文化大院被当地农民们誉为“不花钱的顾问”。

  在哈尔滨1800余个行政村中,日渐完善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春风化雨的方式,迸发出巨大的能量。一方面,它让农村人和城里人一样,真正享受到公共文化设施充实农闲生活的便利;另一方面更以“文化惠民、文化育民”的方式让村民接受新知、抵制陋习,对乡村社会进行深层次的文化重构。

  播一批文化种子,村民精神生活火起来

  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向乡村供给,一直是哈尔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心。

  “三下乡”、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,可以把电影、戏曲、文艺演出等送到农民中间。但如何培育乡村文化活动内生机制?哈尔滨把工作重心放到“种文化”领域,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。

  近年来,通过指导、扶持农民自办文化活动,各村镇的民间文艺社团、农村业余演出队实现快速发展,目前哈尔滨市已培养文化示范户1374户、业余文化演出队1497支。国家统计局哈尔滨调查队统计显示,上半年哈尔滨市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同比增长23.7%,是八项生活消费中增长最快的。

 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乡村呈燎原之势。

  阿城区红星镇“美丽乡村、美丽女性”广场舞比赛已连续举办三年。红星镇负责人介绍,最初村民们认为广场舞是城里人的娱乐活动,不少人扭扭捏捏“被动参与”。但让村里的文艺队领着大家跳开后,一下子变成了时尚,村民们还主动出钱、出点子,跳起舞来热情高涨。现在,这项活动每年有万余人次的群众参与,成为镇里的一大盛事。

  眼下虽正值盛夏时节,木兰县吉兴乡火炬村的农民一有空仍会扭阵秧歌。自打有了业余文艺演出队,这个村里吹、拉、弹、唱节目就一直没断过。去年春节期间,村民们还自编自演一场“乡村春节联欢会”,全村从六七岁的儿童到70多岁的老人上百人报名参加,场场演出观众爆满。

  外表看起来平静如常的哈尔滨乡村,因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变得热闹非凡:自编自演秧歌舞、广场舞、二人转、京剧、快板书等娱乐活动,充实了村民的休闲时光;场面浩大的广场舞大赛、秧歌汇演等集体文体活动,则成为乡土社群中的重要“节日”。

  活跃的文体活动以集体活动的方式,把村民们重新聚拢起来——在化解村民彼此间琐碎矛盾的同时,也重新唤起大家的集体意识。“我们这儿种花、扫街都是村民自愿,没人组织。”阿城区红新村村支书孙太学介绍,群众的这种自觉有“好面子”因素,但更多的是在频繁的集体活动中大家已形成维护集体形象的习惯。

  传承特色文化,留住乡韵记住乡愁

  乡村的内在文化特色在进一步凸显。

  5月21日,在阿城区海古寨满族风情园,首届全国满族富察氏莫勒真大会举行,浓郁的民族传统服饰,以及男子珍珠球、双飞舞、男子拉地弓等项目,将传统满族运动会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。在其之前,料甸满族乡每年举办一届“莫勒真”大会,不仅吸引本乡的农民积极参与,还引得四邻八乡的农民前来参观,成为了小有名气的旅游符号。

  “传统文化是乡韵乡愁里割不断的情感纽带。建设美丽乡村,就要保留文化形态、保存文化基因,守护住我们的文化根脉。”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,哈尔滨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,更加注重根植于黑土地特色文化的传承。

  通过拓展传统文化活动,哈尔滨有了道里区的冬捕节、木兰县的滚冰节等诸多传统文化节庆活动,并形成一批文化品牌。通过扶持方正剪纸、阿城版画、宾县的农民画等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民间工艺项目,哈尔滨已培育乡土文化能人1142人、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73人。

  诸多优秀乡土文化“符号”不仅活起来,还被广泛传承下去。

  5年前,剪纸艺术被方正县全面引入中小学课堂,成为“必修课”。省首批非遗传承人、方正民间剪纸艺术家郭艳萍说:“我从小家里穷,是和母亲一起学剪纸,那时剪纸一直是农闲的消遣。现在社会上懂剪纸、喜欢剪纸的人越来越多,这门技艺也越来越有前景。”

  作为承载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,具有文化特色的民族乡村也在快速崛起。

  五常市4个满族乡镇共有12万满族人,同时五常市也是我省朝鲜族人口最多的县(市)之一,满族与朝鲜族民族风情别具一格、独具特色。为进一步完善并保护民族风情,当地已计划在拉林满族镇与民乐朝鲜民族乡建设京旗文化村、朝鲜族风情村,使之成为五常市重要的人文景点与文化传承地。

作者:634233293 录入:634233293 来源:原创
相关文章
相关评论
发表我的评论
  • 大名:
  • 内容:
  • 关于我们 | 服务条款 | 法律声明 | 文章发布 | 在线留言 | 法律支援 | 人员认证 | 投诉建议 | 合作联盟 | 版权所有 | 本站wap手机访问
  • 华 夏 法 制 网(www.btchi.cn) ©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  • 有害短信息举报 | 阳光·绿色网络工程 |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|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| 巨石通管局

  • 中国采购与招标网 版 权 所 有,信息来自网络,如有不实联系编辑,QQ:501734467
  • 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