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民在田里种蒜。
“呼兰葱,阿城蒜,双城的菇娘儿不用看……”关于哈尔滨农产品的顺口溜,至今仍口碑式地流传着。
可考证的“阿城蒜”有900多年种植历史,但也不是随便哪块地种出的蒜都一样好,论质量,还是阿城白城村、南城村等地种的蒜相对较好。
辛苦不怕
只盼能卖个好价钱
“你别看现在是一瓣一瓣种下去的,长出来就变成抢手的独头蒜了。”阿城区白城村的蒜地里,雷大姐快速地从腰间口袋里掏出一把蒜瓣,熟练地立着放进土里。出芽的蒜瓣还得把蒜芽朝上,而且间距得保持一致。
一直忙碌着的雷大姐是位种蒜老手,和她一样,大地里忙种蒜的女子不少,不远处还有一位正卖力地拉着铁滚。铁滚走一趟可以压平两条垄,还需用镐在压平处豁开一条沟,后面的人把蒜种立在沟里,再用脚轻轻地把蒜种埋上。
种蒜真不是个轻巧活儿:铁滚很重,拉起来比较费力;往土里插蒜种得一直蹲着,时间长腿麻了,才会站起来直一直腰。也有人站着把蒜种撒在沟里,然后再蹲下去一瓣一瓣地立在土里,工序不同,但都不轻松。
雷大姐说,种蒜投入较大,一亩地仅蒜种和农家肥就得花700多元,就盼着大蒜收获时能卖个好价钱。
价格更高
独头蒜胜过紫皮蒜
距雷大姐家蒜地不远处,蒜农老王正在给大蒜浇水。一条成年人胳膊粗细的水管,延伸数百米,喷出来的水像下毛毛雨,全闷在了土里。一会儿工夫,水管两侧的土就湿了。
“这块地浇得差不多了。”75岁的苏会兴身上、手套上沾了不少泥,边说边哈腰往地里拽了拽水管。苏会兴家今年种了60亩大蒜,算得上阿城区种蒜大户了,从他父亲那辈起就种大蒜。6月中下旬收完大蒜后,还能再种一茬白菜。
苏会兴说,以前,阿城蒜农种的紫皮蒜都是从江北等地买种,种的时间太久,蒜瓣儿变小,影响价格,他一直有更换蒜种的想法。三四年前,他和另外几个蒜农从山东买了一批蒜种,春天播种前,大蒜已经长出了一寸多长的苗。以前未遇到这种事,那几户农民怕不出苗,把蒜种都扔了。当时,苏会兴买的太多扔不起,就冒险种到了地里,却有了意外收获,这批大蒜都长成了独头蒜。收获时,价格比传统的紫皮蒜高出不少。
独头蒜好卖,当时就被阿城当地蒜商包了,有的蒜商等在地头,大蒜从地里起出来,他们还动手帮忙剪蒜头……种了一辈子大蒜,老苏头回遇到这种情况。
改良土壤
增加大蒜种植面积
苏会兴说,这几年,会种独头蒜的蒜农越来越多,白城村约有2000亩蒜地,大部分都能种出独头蒜。
阿城区绿办的唐主任说,“阿城蒜”之所以出名,主要是口感好,辣甜适中,捣成蒜泥后黏稠度好,在空气中氧化较慢。同样的蒜种,也尝试过在其他乡镇种植,不如在白城村、南城村等地种的质量好。
阿城区负责农业技术推广的蒋主任说,阿城全区大蒜种植面积约6000亩,主要集中在白城村、南城村、东环村、双兰村。近年来,农技推广部门不断帮助农民改良土壤,增加大蒜的种植面积,让更多农民从中受益。